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求职安全意识,提升就业陷阱识别与防范能力,4月23日下午,我校学生处在学术报告厅举办“大学生求职就业陷阱防范”专题讲座,特邀学生处专职辅导员姜琳娜担任主讲,吸引了近200名学生到场参与。

一、就业陷阱识别:擦亮双眼,远离风险
姜老师结合近年校园招聘中的真实案例,系统梳理了五类常见就业陷阱:
1. 虚假招聘陷阱:以“高薪”“免试入职”为诱饵,实际岗位与宣传不符;
2. 收费陷阱:巧立名目收取培训费、押金、保证金等;
3. 合同欺诈:利用“阴阳合同”“空白合同”规避法律责任;
4. 传销陷阱:以“创业项目”“直销代理”名义诱导学生参与非法活动;
5. 试用期陷阱:无故延长试用期、克扣薪资或随意辞退。
姜老师强调:“任何以招聘名义要求学生提前支付费用的行为均涉嫌违法,求职者需保持警惕,第一时间向学校或劳动部门反馈。”
二、干预措施
针对上述陷阱,姜老师提出“三步识别法”:
1.信息核实: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企业资质,警惕“无地址”“无官网”的“三无”公司;
2.细节观察:面试地点是否偏僻、面试流程是否正规、合同条款是否清晰;
3.法律维权:保留沟通记录,遇侵权时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助。
同时,她强调了“主动干预”的重要性,建议毕业生在求职前主动学习《劳动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相关知识,规避风险。
三、案例剖析:以案为鉴,警钟长鸣
讲座现场,姜老师分享了两个典型维权案例:
案例一:2022届毕业生张某应聘某科技公司时,被要求缴纳“岗前培训费”2万元,后经学校介入调查,发现该公司无实际经营资质,最终帮助学生追回损失;
案例二:2023届学生李某签约时未仔细核对合同条款,入职后发现薪资与承诺相差40%,经法律援助后,企业按约定标准补齐差额。
“求职者务必留存招聘广告、聊天记录、合同原件等证据,这是维权成功的关键。”姜老师提醒道。
讲座结束后,学生处程老师表示,本次讲座是学校“就业护航计划”的重要一环。未来,学生处将联合校内外资源,定期开展就业政策解读、简历制作指导、模拟面试等系列活动,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支持。